成功案例

大雨扰乱了秋季播种。他们用“科技密码”解决

日期:2025-11-15 11:19 浏览:
□ 全媒体记者 周宏楠 持续降雨导致田间积水,阻碍秋播进度。粮农大户该如何应对?日前,记者走访了枣阳市、香洲区多家种粮大户,了解他们如何利用“码科技”解决困难。 11月11日,枣阳市七坊镇顺辉农机合作社田间,大型旋耕机轰鸣作业。合作社负责人沉辉表示,由于连续降雨,7000多公顷承包地内涝严重,土壤含水量很高。为此,他调整种植结构,将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到6000公顷,减少油菜种植面积1000公顷。 “机械耕地晾5天,然后耙地播种,后续管理会维持,不会影响产量。”沉晖的底气来了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选用了湘麦32、郑麦13等晚交早防品种;二是依托农机智能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农机作业情况,实现“一屏田间管理”。 在枣阳市王城镇东楼村,80岁的“粮王”刘文宝的弘农家庭农场占地仅1000多公顷,总面积达3100公顷。面对晚播,刘文宝提出“选好品种、改田、管好土地、用足技术”的应对策略。 “湿度高,需要集约化养殖。”刘文宝指着新耕的犁说道。优先挖沟驱散湿气。他选择了生长期较短的品种“埃麦006”和“埃麦007”。他适当提高播种量,多施用施肥基肥,寒潮来临前喷施叶面肥,增强抗逆能力。 在2025年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项目大赛决赛中,香洲区湖北绿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剑峰荣获一等奖。依靠自己积累的技术,这位“新农民”加速播种了2000多公顷的小麦。 “从包衣包衣到种肥同步播种,再结合无人机播种,该技术让秋播更加高效。”白剑峰表示,他的团队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优质品种+配方侧深施肥+节水管理+绿色防控+数字化智能管理+全程机械化”的绿色生产模式,让秋播更具科技感和抗性。 面对秋雨挑战,主要粮食种植者通过调整种植结构、选择抗逆品种、应用智能农机和绿色生产技术,减少晚播影响。 从“会种田”到“智慧种田”,科技成为粮食稳产增收的“压舱石”。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