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殿:“禁止投资清单”警告欧美放下旧心态
            日期:2025-10-28 09:19 浏览:
            近日,彭博社一篇关于八位欧美风险投资家访问中国并列出西方初创企业“不错名单”的报道引起了全球科技行业的关注。在互联网上,有人称之为“死亡名单”。事实上,这份榜单并没有否认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价值,而是为西方本土初创团队提供了“审慎的投资建议”,指出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技术难度较大的领域,中国已经建立了近乎完整的产业链和制造优势。它不仅是投资指南,更体现了全球硬科技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在榜单列出的领域中,白手起家的欧美初创企业难以与中国竞争的主要原因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设备生态系统”。如今,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早已超越了“成本优势”的旧叙事:CATL时代的全自动化工厂,12条机器人生产线彻底打破了“中国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刻板印象;到2023年,中国78%的制造工程师拥有学士以上学历,人均产值将 十年间从42万元跃升至96万元。这些硬数据真实地印证了中国已经建立了以研发人才为驱动的创新体系。以西安某半导体领域的公司为例。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资金5.76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拥有授权专利799项。 不仅打破了12英寸硅片领域的国际垄断,还成为发明专利授权最多的制造商中国大陆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在这些高度成熟的领域“从零开始”无异于以卵击石。这才是“死亡名单”背后真正的警告。 
              
            不过,“不建议初创企业进入”并不意味着“中外企业没有合作空间”。相反,中国硬技术的成熟为全球合作打开了更加立体的机会之窗。目前中国产业链最让外资惊讶的优势之一就是“技术落地速度”。在长三角地区,供应商仅需三天即可获取需求并交付定制样品。人工智能(AI)也深度融入到制造过程中。 200万台工业机器人在工厂里日夜运转。 4500多家企业共同推动“AI+制造深度融合”这些能力完美契合解决欧美企业“实验室技术难量产”的痛点。因此,华商、欧中未来合作的基调需要告别过去“欧美生产技术、中国生产产能”的旧合作逻辑和模式,走向“协同研发、能力互补”的新路径。 被欧洲寄予厚望却最终破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Northvolt在设备调试方面仍遇到困难,但中国企业已经走得更远,开始合作开发人工智能芯片所需的高端芯片。可见,当前合作的关键不再是“要不要合作”,而是“如何合作”。“合作”不是单方面索要产能,而是共同开发高端产品。终端材料、共享市场反馈、寻找互补共赢是进入现有生态系统的切入点。要抓住这些合作机会,欧美企业首先必须转变心态,打破两个认知误区:一是“对抗性思维”,二是“卓越错觉”。低端制造和垄断技术在中国市场获利的时代,随着中国落后技术的质变而一去不复返了。近年来,欧美的“供应链转移”、“近岸外包”尝试已充分证明,交易之道行不通:美国三国政府推动的“制造业回流”收效甚微。它非但没有维持企业的生存,反而加剧了供应链断裂导致的通胀压力;都德红在美国和墨西哥寻求“近岸外包”。耐久性差。尽管进口比重有所增加,但由于关税动荡和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活动量已接近上限。 2024年新增投资将下降25%。另一方面,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稳步提升。 2020年至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占全球份额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如今的中国硬科技不再是“随心所欲的低端生产基地”,而是可以在高端领域与欧美竞争的创新伙伴。  “死亡名单”从来不是“中国赢、欧美输”的对抗信号,而是全球硬科技产业的“转型指南”。不仅提醒欧美初创企业注意o避开中国生态“饱和区”的同时,也警示欧美企业放下旧心态,拥抱新合作。如今,中国已经构建了“人才-技术-产业”协作生态系统,许多企业正在积极深化与国际大公司的关系,因为只有放弃对抗、积极合作,才能在未来高难度技术的竞争中抓住先机。归根结底,全球产业的未来从来都不是“共生共赢”的零和博弈。这既是中国硬科技发展带来的启示,也是全球产业升级的必然方向。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