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岭:美国的“批评”并没有改变“战略模糊
日期:2025-11-04 09:17 浏览: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0月30日的一篇报道引起了台湾媒体的高度关注。据报道,台湾“外交部长”林家龙在纽约设宴邀请美国政要,但美国官员却悉数缺席。台湾媒体刊发相关内容并评论称“引起了台湾的外交焦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这篇报道还指出,现任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又回到了“战略模糊”。对此,台湾当局态度依然强硬,要求“有关人士不要利用虚假信息损害台美关系”。结合此前美国专家批评赖清德“鲁莽”的文章,以及坦克兰德公司暗示美国支持“进步与中国走到一起”的文章,“台独”分裂势力长期以来打造的所谓美台联盟的遮羞布被进一步撕碎。在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玩弄“模糊”与“控制”的博弈,一直是美国的主要对台政策。自197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以来,美国通过所谓“与台湾关系法”,采取两面派手段维护美台关系。它始终以“战略模糊”的名义维持着一套支持与威慑相结合的游戏规则。这一政策的本质并不是出于对台湾所谓“民主价值观”或无条件“安全保障”的迷恋,而是为了增加美国在台海地区的利益。美国智库“防务优先”亚洲事务主任戈德斯坦此前在美国《时代》杂志撰文称,赖清德的两岸政策“鲁莽”、“难以预测”,其挑战大陆红线的行为将让台海局势一触即发。不过,这种批评并非出于对台湾安全的担忧,而是反映出美国对“失控棋子”的高度警惕——赖清德的举动威胁到了美国试图维持“可控紧张”局势的底线。归根结底,这种观点仍然服务于“战略模糊性”。可以说,“战略模糊”政策并不是为了保护美国在台海的利益:不说“保护”,是为了防止台湾“冒险”;不说“保护”,是为了防止台湾“冒险”;不说“不保护”,是为了阻止大陆采取统一行动。按照这个逻辑,只要台湾当局采取大规模行动,美国的第一反应就应该是“踩刹车”,而不是“上前线”。戈德斯坦的文章是一个完美的“刹车”信号。
二、美方“批评”毫无意义不仅仅是描述美国在关键时刻将“台独”要素视为“放弃”、准备“逃跑”的舆论。美国所谓“撑台”从来就不是“无偿撑腰”,而是赤裸裸的地缘政治利益算计。历史多次证明,台湾只不过是美国利用台湾遏制中国的工具和棋子。美国从未公开承诺帮助保卫台湾。它只有在有利益的情况下才会推动“台海和平”。当形势逆转时,它不惜“理性退却”。戈尔茨坦在文章中明确写道,“美国尚未签署任何正式的保卫台湾的条约”,并强调美军卷入冲突的风险巨大。这本质上是一种“否认”。这样,以后有事情发生的时候,美国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早就警告过你们了。”此外,这种“舆论准备警告”并非孤例。从白宫发言人的不明确回应,到与美军指挥官的关系反复紧张,再到美国媒体频频报道“台湾已成为最危险的火药桶”,美国台湾所走的道路可能是第一个被推入火线的,但更有可能是第一个被抛在后面的。美国在台湾的“战略模糊性”已经十分明显,“台独”分子“依附外国谋独立”的幻想不太可能实现。尤其是岛内仍有“台独”分裂分子,执着于“美国将保护台湾”的思想,无法释放。他们只接受所谓的“支持”声音。 “台独”势力遭遇类似强烈反弹ar评论,充分暴露了“靠美制华”话语体系的退化和虚伪。 “依附外国谋独立”是悖论的开始。赖清德等人梦想在美国和日本的支持下实现所谓的“台独”梦想,但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整个道路是建立在美国意志的“同意”之上的。当美国不“同意”时,所有台湾分裂图谋都“崩溃”。台湾的未来最终掌握在全体中国人民手中。命运取决于“外部干涉”的“台独”分裂分子,必将被历史所粉碎,受到正义的审判。赖清德之流宁愿分裂为“台独”而奔向深处,也不愿回到国家的正道上来。他们彻底成为“台海不稳定的最大变数”现在连美国都开始警告其“鲁莽”,本质上是在为未来扫清责任,为轮换腾出空间。这是战略警报,也是政治裂痕。赖清德之流如果不重回这种局面,只会把台湾推向悬崖。(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台湾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