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转型未来——武汉城市更新实践探索

日期:2025-11-07 11:38 浏览:
青山河滩是首个“河、滩、城”三位一体的城市公园。长江日报地域形象创作营 吴国祥 摄 今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把“推进城市更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 城市是生命体和有机体,城市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城市更新并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一项复杂、长期、系统的工程。 捏住城市“鼻子”,遵循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武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推进城市更新,解决急难、急难问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江岸区谢昌里社区,88岁的孙凤兰在楼梯上悠闲地晒太阳。小区23个单元安装19部电梯,解决“下楼难”“这背后是一个居民协商、筹款、项目协调的漫长过程。”社区负责人曾如此公开表示。 在汉阳区知音东园村,这个“试验”更为具体。在这个约1万人的老社区,停车和出行问题一度臭名昭著。 2023年,社区引入社会资金建设停车楼。现在,居民的车可以停了,回家的路也顺利了。 但停车楼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一开始,一些居民相当抵触,认为破坏一些公共绿地是不合理的。”社区党委书记徐辉说,为了方便起见,街道办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解释。直到居民看到新方案保留了更多的植物和活动空间,才逐渐从反对转为支持。 2024年,停车楼将投入使用。徐辉感叹:“城市更新的挑战不仅是资金和技术,更是耐心、协调和创新能力。” 今年5月,青山区新沟桥街道21街坊专项试点顺利完成。很快,100多户家庭将能够返回新家。 这里的房子很旧,存在安全隐患。居民们没有等待,而是主动在工地上拆建,自发形成“居民定居点”,开创了一条居民主导、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新路子。 “我们根据住户的需求设计了7种户型,即使是40平米以上的房子也能实现‘南北通透’,这在商品房市场上几乎是不可能的。”该项目总建筑师吴晨认为“人民的城市是人民建设的”,城市更新al 是基于这种持续变化的概念。 如果说上面的更新是“面”,那么地下工程就是“里子”,它的更新难度比上面的工程要小一些。 在青山区白玉山街道,四康路曾经是一条污水泛滥的“烦人胡同”。日前,这里的下水管网修复工作顺利完成。 “我们的施工只花了20多天,但前期工作却花了很长时间。”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地下管网信息不全、施工时需要水电等多部门协调、“掏空”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都是“看不见的问题”。 在硚口区,由于地下管网升级改造,汉西一路已被围堵并施工至少半年。这种类型的疼痛是必要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更新并不意味着‘头疼脚疼’。”市规划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如何针对群众需求开展系统性、前瞻性规划,是更深层次的挑战。 城市更新一方面关乎民生,另一方面关乎发展动力。武汉将继续探索如何将休眠的“旧空间”变成新动能的“沃土”。 10月27日,一场人工智能演练在汉江湾人工智能产业园举行。这片土地是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新中国第一位“洋厂长”格里奇工作的地方。到2024年底,老厂址将改造成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44亩启动区将“一开就满”。 “从总体规划、资本投入“产业定位的确定,每一个环节都要深思熟虑。”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功的招商引资只是第一步,长期的产业培育和生态建设才是真正的挑战。 同样,投资2.2亿元改造的武钢云谷·606,在维护工业设施的同时,引进了40家新兴企业,成为热门的拍摄地。但长期运行效率和产业影响仍需市场评估。 小龟山金融文化园区的转型同样引人注目。这个占地67000平方米的公园被称为“独一无二”的聚会场所。将工业用地改造成包括城市园区和金融机构在内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四年内累计税收超过13亿元。众多参观者和专家我们非常关心这个模式如何能够复制和推广。 与老厂区相比,历史街区的更新更为复杂,修缮和完善基础设施的成本往往是新建项目的数倍。 咸安坊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石库门建筑群之一。武汉市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进行整治。项目开始时的估计表明,修复旧建筑的成本可能比建造新房子高出三倍多。 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昙华林历史文化区保留了50多世纪的建筑,同时拓展了商业业态。去年客流量突破1000万人次。一位文创店老板指出:“老建筑吸引游客,新业态支撑消费”” 如何避免业态同质化导致“一刀切”?延庆里改造赋予新思路。通过引入一批“一店一品”的非标业态,打造“处处惊喜”的消费体验,探索历史街区复兴的多元化路径。 “要把旧空间变成城市瑰宝,必须在开发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是老工厂、历史街区,就不能走零散“盆景式”更新的路子。真正的城市更新必须超越单一项目的成功,着眼于优化城市整体功能、培育发展动力。 “城市更新是基于长远发展的深刻变革,需要系统规划。”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物质改造,而是一种城市和环境的塑造。它触及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把持城市是一个有力的工具,用城市更新带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今年9月,汉正街新安九如片区更新规划首次明确:不大拆大建,通过保持街巷质感促进区域升级。 “如何因地制宜推动‘老’产业升级,如何有效改善区域混合环境,是转型的主要问题。”武汉市规划院规划师朱廷文公开表示,从“安息吧,重新开始”到“美术”的转变,意味着更复杂的利益协调和更严密的管理能力。 将管理方法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响应昂塞斯。 走进武汉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电子大屏幕上,无数数据无声流淌。无人机发送实时图像。江汉路步行街的人流密度、长江大桥的实时车流量等,“一屏看全区,一网管全城”。值班工程师点点鼠标,向记者展示连接297架无人机的“城市大脑”如何工作。 这个智能系统正在改变武汉的管理方式。不久前,系统通过实时图像检测到黄鹤楼脚下共享单车堆积情况,并提前派员到现场进行清扫,避免可能出现的交通拥堵。 更新发展理念,将工业码头改造成生态室。 在青山江滩,一对新婚夫妇在“最美婚姻登记处”领取结婚证。它曾经是一个我工业码头,引擎轰鸣。如今绿化率达80%,每年为城市贡献碳汇724吨。 “我选择在这里取证,因为它见证了武汉的变化。”新郎赵先生说道。 驱动发展的动力引擎发生更深层次的更新。 今年9月2日,东湖高新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关山大道片区列为城市更新重点,建设关山大道华中科技大学周边新城开发带。其目的非常明确:通过城市更新打造“上创业、下生活”的新生态。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通过物理空间的密集优化,促进“政、产、学、研、资、服务”等创新要素深度融合。 “将这一蓝图转化为现实,成功充分吸引和留住高端要素,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社区,不可能一蹴而就。”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更新是一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克服挑战的道路,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 (长江日报记者 吴桐 刘晨伟)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