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静思之境保持品格(读画)

日期:2025-11-10 11:04 浏览:
立冬意味着秋天已经进入冬天,天气越来越冷,大家都躲起来了。当世间的繁华消失,一片冰冷深邃的寂静悄然浮现,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平静下来。冬天独特的意境,正是歌人最推崇的“静思”之美——用平静内省的心灵看清万物的本来面目,在压抑中感受生机,在朴素中体味丰沛。 《雪树冷鸟画卷》(见图)就是这种完美美学的完美呈现。它把民歌“学物求知”的哲学思想和“诗画合一”的追求融会在一块素色的绸缎里。 此幅绢本设色卷轴作于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画的中央有一根刺树高如铁,枝条盘旋。虽然它被雪稍微笼住了,但它却表现出坚强的个性。旁边,翠绿的竹子滑落,叶子上覆盖着薄薄的积雪,给素白的大地增添了一抹顽强的绿色。艺术家用大面积的留白营造出空灵的氛围,仅用几笔荒坡上的干草,让观者感受到世界的广阔和冬日的静谧。 近距离观察树枝,一只伯劳鸟折叠着翅膀,蜷缩着身体,静静地站着。它的翅膀柔软,眼神平静沉稳,表现出冬日里少有的冷静。它不仅是对自然生物的描写,更是对事物“精神”的“观察”的体现——对每一根羽毛的透彻渲染,对每一个姿态的准确捕捉,在形式和精神上达到了“理性趣味”与“诗意气息”的和谐统一。 如果你关注的是历史有了作品创作的背景,绘画就会变得更加深刻。这幅画完成的那一年,孝宗失去了一位至亲。李荻笔下的悲伤雪景,可以说是对此时此刻的无声描述:天地冰冷,万籁俱寂,但枝头的冷鸟却依然攀附在枯枝上,守着冰天雪地中的寂静,就像南宋文人所崇尚的不为人知的气节与孤傲品格。 从《雪树寒鸟图卷》中也可以看出,历代人民的审美追求并没有停留在手法的独特上,其灵魂寄托在王国的遥远发展上。枯树无叶而精神犹存,雪竹承载严寒却浓美不减,寒鸟孤独而精神不羞——这些极简事物的背后,是生命内在进取的丰富与坚韧。这是宋代美学“外枯内糊”的深层精髓:“枯”是指形式的凝结、色彩的淡漠、外表的孤冷状态以及“去繁简”后所剩下的纯粹形式; “我贴”指的是精神的充实、美的流动、生命的无比丰富。 “雪树冷鸟”表明,枯萎的外表和寂静之下,蕴藏着无限的灵魂世界。从这里,我们仿佛听到了在雪原深处展开的响亮而绵绵不绝的生命之声。 驻足画前,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冬日的寒冷,更是从容面对世事变迁、从容走过寒冬的人类心境之歌。八百多年过去了,“雪树冷鸟”依然以一种静谧深邃的力量向世人低语:即使四季轮回,万物皆孤独,生命的尊严和希望才不会枯萎。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09日第08页)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