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扩大产能,打破界限,竞速,第三方驱动电机企

日期:2025-10-30 09:19 浏览:
进入2025年第三季度,行业将迎来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增长的冲刺阶段。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9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433.4万辆和243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2.9%。汽车市场整体继续向好发展。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124.3万辆和112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2%和34.9%。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销量的46.1%。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快速增长,初级原料也出现了“上涨通道”。例如,电机驱动行业近期不断传来企业上市扩产的利好消息。同时,发展体现在人形机器人等智能产品也给他们带来了第二次增长曲线。当焦点转向第三方新能源电机驱动供应商时,蓬勃发展的市场需求就像强劲的东风,推动这些企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然而,这并非一帆风顺。场外融资“加速”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高,驱动电机的需求同步增加。例如,京津电气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22亿元,同比增长76.75%;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3596.53万元,同比增长112.62%;毛利率8.54%,同比提升9.84个百分点;净利润率为3.52%,较去年同期增长52.77个百分点。 许多第三方驱动电机公司各家企业纷纷趁着市场增长之机涌向资本市场。 9月25日,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联合动力”)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首日股价大涨147.6%,市值突破800亿元。联合动力招股书显示,公司核心产品销量实现快速增长。其中,近四年来,电驱系统销量分别为55.94万台、89.85万台、168.51万台、371.16万台,复合增长率约为87.8%。此外,联合动力在国际市场上也经历了一次“加速”。近三年海外营收年复合增长率接近450%,显示“出海”正在成为龙头汽车企业的增长引擎。同期,东港电气提交H股上市申请正式登陆香港联交所,迈出了打造“A+H”双资本平台的重要一步。据悉,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业务的拓展,公司收入进一步增加。 2022年至2024年,运营电机收入分别为109.3亿元、112.88亿元、121.13亿元。期内收入持续增长,从4.25亿元增至9.12亿元。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62.41亿元,同比增长7.66%;净利润6.02亿元,同比增长34%.33%。数据显示,大阳汽车在全球拥有15个生产基地和4个研发中心,多项业务位居全球前列。本次H股发行募集资金将用于摩洛哥二期生产建设、研发投入、数字化升级及补充流动资金。中国汽车及传动系统供应商双林股份也于近日向香港联交所提交正式启动港股IPO的文件,拟打造“A+H”双资本平台。业绩数据显示,双林2024年净利润同比抢占五倍,并将在仿人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实现业务突破,引发市场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变革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激烈,资金需求巨大。选择上市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充足的融资支持,无疑是第三方汽车企业开得更快更好的主要路径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伟在近期的一次行业会议上表示:“如果零部件强,汽车工业将强劲;零部件不强,汽车工业不强。电力驱动系统正朝着高安全、可靠、高效、高功率密度的方向发展。到电动船、多电动飞机和飞行汽车。在中国电动汽车100强论坛(2025)上,中国电动汽车100强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预测,203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预计将达到近1.5亿辆,市场份额可能接近70%。业内人士达成共识,未来五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仍有很大增长空间。面对可预见的市场机遇,第三方驱动电机企业纷纷投资扩产,行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春天”,近日,顺利的华东生产基地,全面投资。投资1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规划年产100万台(套)新能源汽车电机已投入试生产。据悉,该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现阶段多条生产线达产仅用了6个月时间,刷新了行业对“快”的认知。 “顺启速度”体现了国内新能源电机产能的不断扩大,也体现了产业向高性能、高效、集成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 9月26日,中创智菱宣布,公司拟在常州市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建设新能源零部件产业基地产业及研发中心项目。主要研发生产电机系统部件、底盘部件、热管理等产品成分。预计总投资50亿元左右。今年7月,电机电机新能源动力总成项目投产仪式暨(U+X)销钉定转子全球首发仪式在前沿科技城举行。据介绍,东钢汽车重庆基地一期投资超过10亿元,计划年产100万套新车动力总成系统。未来,该领域将集研发、制造和测试于一体,重点关注大规模制造高效电机和电控系统。放眼整个新能源驱动电机行业,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多地都在发生。上演。富迪动力不断扩建东莞、合肥等地电机、电控生产基地,产能达百万台,形成封闭式自研。汇川联合d Power致力于高效驾驶和智能控制。产品涵盖乘用车和商用车,海外市场也在不断拓展。精进电机专注于高功率密度电机,与多家汽车厂商建立合作,占领高端市场。联合电子推进电子传动组件的国产化,集成电机、减速机和电控,并不断扩张。可见,国内电机企业的竞争逻辑已从单纯的产能竞争转向产能+技术+集成能力的综合竞争。谁能在产品功率密度、效率、热管理、智能制造等方面领先,谁就拥有未来市场的话语权。蔡伟解释电机驱动技术的演变:“电压将不断提高,800V已成为电动汽车的主要趋势电力驱动系统。然而,高电压带来了电机绝缘、焊接、冷却等挑战。为了突破瓶颈,电机企业对低温板焊犹豫不决,并探索直接冷却、直接混合冷却、复合冷却等研究。他还介绍,提高功率密度可以通过提高转速、提高电压、优化标准来实现。高速电机和扁线绕组是目前研发的热点。第二条增长曲线背后的发展与陷阱在于智能新能源汽车。电气化已经从驱动系统渗透到车辆执行的各个角落。除了驱动车辆的主电机外,数十个辅助电机充当着精确的执行器,就像车辆的“关节”和“肌肉”,共同控制着从动力性能到舒适体验的方方面面。资产阶级的轨迹ing机器人也吸引着众多电机企业参与新兴市场的竞争。今年5月,电机创始人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将于2023年成立专门控股子公司,研发机器人关节和电机。目前已开发出多款机器人关节和电机产品,部分产品已向客户发送样品。电机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牛明奎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这个产业方向潜力巨大,但在诸多因素的催化下,难免会出现过热的情况。”他宣布,公司将从2023年初开始涉足机器人赛道,展开前向布局,重点关注未来5到10年以及更长时间的发展。大洋电机还积极探索新兴领域,开发轴向磁通电机技术,以满足人形机器人对轻量化和高扭矩的需求。今年7月,公司y与同济大学联合成立“实体机器人执行器先进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并投资AI+3D视觉机器人公司Mecamander,加速该技术的商业化。双林股份在新兴领域的业务发展也引人注目。目前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开发出反向行星滚柱丝杠和线性关节模块。该中试线年产12000台,产品发往国内领先的车企和机器人制造商。在低层经济领域,开发了车载无人机夹装和230kW飞机电驱动系统,并已交付样机。舍弗勒中国电驱动事业群总裁陈祥斌分享了公司在分布式驱动和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我们从15年前就开始了轮毂电机的研发,目前已经量产并按规格组装。预计今年年底前将推广至商用车。该公司还开发乘用车轮毂电机,这是分布式驱动的终极解决方案。”他还表示,轴向磁通电机、波动绕组电机等新技术为机器人关节提供了更加紧凑、高效的解决方案。但必须指出的是,第三方驱动电机企业探索新赛道不仅仅是为了寻找新的极点,也是在市场竞争压力下的生存之道。据悉,今年7月国内新能源物流机动车排名中,此前排名已被新能源商用车超越。这些关键技术的落地,理想汽车还建设了自己的驱动工厂,自动化率高达87% 新能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车企竞相强化驱动工厂他们的技术标签,希望为自己保留更多的“卡车牌”,赢得用户的青睐。智能化、低碳化和全球化、碳排放将是一个“卡壳”问题。据报道,即将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中,电驱动系统的目标功率密度显着提高,2030年达到14kW/kg,2035年达到16kW/kg,2040年达到1。从底盘协同控制角度展望未来技术集成趋势:“底盘引入电机,将促使底盘控制系统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加速底盘动力控制的深度融合,深度赋能整车的运动性能。”他介绍了智能驱动单元、端到端自动驾驶等前沿方向,并认为电机、底盘与智能驾驶的深度合作是下一个竞争高地。 G小米汽车先进动力部副总经理敖业猛认为:“电驱动的未来技术是高转速、高卡系统稳定性和高功率密度。”他表示,小米自主研发的V8S电机通过超高强度硅钢和碳纤维激光绕线技术,实现了最高转速27200转,电机功率输出达到10.14kw/kg。随着碳化硅、氮化镓等新一代功率半导体的发展,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软件的进步,软件的进步和软件的进步。三电平拓扑、智能测试平台等硬件工具,电机行业正在独自进行一场深度的技术革命。研究发现,未来几年电机产业整合将会加速优点,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在牛明奎看来,驱动电机未来不会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竞争点,而更有可能成为标准件。相比性能和成本,驱动电机的质量更值得关注。”质量的优先级应高于性能和成本。目前,汽车行业正在“滚滚”走向末期。恐怕没有一个技术水平比另一个水平高。真正能竞争的只有质量和管理。良好的管理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成本,也能直接影响企业的未来。牛明奎终于说道。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