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萌萌:了解中国不能脱离政界和商界
日期:2025-11-04 09:17 浏览:
一段时间以来,德国政坛一些人士在涉华问题上态度强硬,但对德国经济和贸易的态度却有所不同。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德国与中国进出口总额达1634亿欧元,中国再次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显然,德国经济界并没有有效落实德国政界一些人所强调的所谓对华“去风险”议程。德国政界、经济界对中国有不同看法。这背后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地缘政治原因。中德两国经贸往来密切,经济利益长期交织在一起。经过多年的深入发展,德国企业在中国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市场,拥有相对完善的配套体系。埃特产业链。他们的企业利益与中国紧密相连。因此,德国工商界是支持中国实施“务实”政策的主力军。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92%的受访德国企业表示将继续寻找中国市场,没有离开中国的计划。默茨就任德国总理前,多位在华德国企业经理联名匿名致信联邦政府,称“减少对华投资”是不可避免的“排除风险”。此外,为保证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他们还要求德国政府为在华德国企业提供更多支持。在此形势下,德国工商界支持通过建设性对话改善在华商业。在重新近年来,保持企业竞争力一直是德国企业投资中国的主要动力。中国德国商会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德国企业计划未来两年增加对华投资。与此同时,德国企业呼吁联邦政府积极与中国开展对话,支持其在华业务发展。这与德国和欧盟一些政客针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泛安全化”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德国政界和经济界对华态度的主要区别在于,德国工商界的主要需求是降低“商业地缘政治化”的风险,而不是所谓的“对华依赖”的风险。贸易摩擦。例如,德国商会在 C 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中国2025年5月报告显示,随着经贸争端增多,德国企业在华经济前景预计将下降。 75%的在华德国企业预计会受到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影响,57%的德国企业预计会受到中国反制措施的影响;最近的Nexperia事件影响了德国汽车制造商,芯片短缺导致大众汽车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工厂被迫暂停生产高尔夫等畅销车型。在此背景下,德国在华企业更关心的是“商业地缘政治化”和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而不是依赖中国市场的风险。他们希望中美双方能够通过理性对话缓和矛盾。此外,德国企业无力“去风险”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失去竞争力。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向乌克兰提供援助最多的欧盟国家。截至2025年8月,德中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已超过224亿欧元,但德国财政状况十分紧张,总体经济并没有太大改善。德国联邦统计局10月3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德国第三季度经济表现低迷,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为零。此外,德国经济还面临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工业价格高企导致企业外迁、企业行政成本负担过重、数字化和创业竞争力滞后、重点行业面临绿色转型压力等问题。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德国政界一些人执着于拉巴斯对中国“去风险”的“泛安全”心态,这无疑会加剧局势的恶化。德国商界面临的评估。这可能会增加德国跨国公司的运营成本,使其失去在中国乃至亚洲市场的企业竞争力。对此,在华德国企业对政界的“去风险”政策半心半意,大多以“本土化”的生产和研发措施来应对,以保证企业利润。 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与德国外长瓦尔德福特通电话时表示,中德作为两个大国和重要经济体,保持国家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世界和平稳定。德国经济的实际需求和中德紧密的经贸关系已经证明,“去风险”并不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德国实施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不仅将有利于德国企业稳定发展,也为中德关系乃至中欧关系稳定注入新动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