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王强:“时间战”为网络空间安全敲响新警钟

日期:2025-10-20 09:12 浏览:
美国国家安全局近日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对我国国家计时中心发起了一次持续两年多的网络攻击。国家授时中心是计量国家标准时间、提供高精度时间基准的主要基础设施。持续遭受系统性、高强度的网络攻击,不仅暴露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的薄弱环节,也反映出我国网络空间面临深度隐蔽、多重渗透的安全挑战。我们必须打破对网络攻防边界的传统认识,对从终端设备到工业控制等各种情况下的网络安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 “计时战争”的本质是“主权时间”的争夺,这说明目前各大国博弈的战略态势已经成为了“主权时间”的争夺。更加复杂和激烈。时间的准确测量和发布是国家主权的体现。 “北京时间”是中国的国家标准时间。需求来源首先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地网测绘。这是了解中国主权边界范围的主要任务。随后又强调其在“两弹一星”工程中的战略作用。如今,“北京时间”不仅与国防科技发展相关,还与电动交通、通信导航、股市交易、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深度关联,是我国的国家战略资源。当“北京时间”授时系统遭到网络攻击破坏后,将影响我国国家时间标准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网络通信故障、金融系统紊乱、电力供应中断、交通延误、航空事故等。俄罗斯航天发射失败等严重后果,并可能导致国际时间陷入混乱。 当今世界上,只有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拥有制定国家时间标准的全部基础研发设备。中国国家授时中心是负责“北京时间”创建、维护和传播的国家战略枢纽。对N系统国家授时系统发起网络攻击,无非是企图通过破坏我国授时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来否定中国对国家时间标准“北京时间”的主权能力。 “时序战”是数字时代技术演进与战略需求交织的产物,凸显发展自主创新和安全可控的战略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在使用UniFi后停止了对世界时的独立测量由西方主导的测量数据。结果,在随后的多次航天发射和军事活动中,不小心“遇到了国外数据无法下载的情况。现在中国国家授时中心已经建成了我国独立的通用测量和服务系统,实现了“北京时间”产生的技术自力更生和自力更生。从披露的相关案例来看,“北京时间”的网络攻击有两个阶段。第一是窃取敏感信息 存储在海外品牌手机上,并利用窃取的登录凭据攻击企业内部网络;二是利用各种网络攻击武器对我专网信息系统进行高强度渗透和攻击。其过程的方法无非是典型的利用技术弱点隐藏渗透的网络攻击,但其中蕴含的攻击思路令人震惊。这次针对我国国家授时中心的网络攻击,敌人从手机入手,塔波斯长期蛰伏,找到合适的突破机会,最后不惜动用国家级网络间谍武器。表明对手采用“终端-内网-核心系统”三级渗透路径,将个人移动设备、办公自动化系统、工业控制系统整合到同一条链条中。这说明当前的网络攻击手段都是模块化组合而成,具有全链路多重渗透的特点。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国家的基础设施也呈现出高度互联的特点,网络作战的攻击面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扩展到各类终端和工业设备。攻击者只需要破坏我们ak链接引发系统性风险。事实上,“计时战”本身就是典型的国家级网络攻击。通过监视、渗透甚至破坏他国关键基础设施,呈现出明显的高级持续攻击威胁特征。攻击范围更广、更猛烈、更长,攻击方式更隐蔽、更灵活。应对新型网络攻击,需要开发“全维度认知、全链路防御”的全方位立体防护体系。在本案中,国安局通过长期监控,屡次阻断敌方攻击环节,成功锁定网络攻击证据,展现了网络技术防御的有效性。这也向我们说明,必须强化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能力,提高关键环节的防护等级标准。基础设施,立即将授时、导航等关键基础设施纳入最高级别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同时,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建立网络空间行为准则,防止武器化和技术滥用。 (作者为国家安全战略学者)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