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杰:要缓解“稀土焦虑”,欧盟首先要放下
            日期:2025-10-28 09:19 浏览:
            最近欧洲稀土问题的进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欧盟高级官员表示,中国的控制措施“不合理且有害”,德国《商报》也强调,欧洲人在稀土问题上的耐心已经耗尽。德国、法国和波兰也希望提出报复措施,包括对中国加征关税和投资限制等所谓“核选项”。稀土问题似乎是欧盟去年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延伸。这是一场根深蒂固的战略斗争,但实际意义远不止于此。不可否认,欧洲国家对稀土的依赖程度较高,缺乏对基础材料的主动控制。不能因为存在不足,就给中欧经贸合作制造障碍、搞花样,更不能在中欧谈判中威胁指责我们。欧洲的过度关注和炒作稀土问题上的偏袒恰恰反映了欧洲领导层的战略焦虑,体现了“布鲁塞尔效应”。长期以来,欧洲发达国家为了寻求更大利益和保护自然环境,将资源型、能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稀土工业随后成为欧洲的一个主要障碍。相反,欧洲非常重视通过欧洲监管扩大软实力影响力。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到传播欧洲标准,从制定不同标准到推行欧洲价值观外交,欧盟一直是全球科技革命、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法规的领导者和立法者。 
              
            英美学者提出了“欧洲规范力”和“布鲁塞尔效应”两个概念。其中包括欧盟如何利用软实力来o 通过制定和输出欧洲法规和标准,增强全球影响力,将欧洲效应传播到世界各地。例如,欧盟通过“欧洲规范力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起草并推动了一系列法规,包括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法规、《人工智能框架公约》、《关键原材料法》、《反胁迫工具法》等。欧洲庞大的统一市场、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和经济影响力,迫使许多国家进行相关立法改革,向欧盟法规靠拢,从而形成效仿欧洲的“布鲁塞尔效应”。回到地球上罕见的问题上,为了迫使中国做出让步,欧盟计划动用《反胁迫工具法》和《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条例》等“杀手锏”。但这是否会导致稀土问题政治化和整体后果?国家安全?欧盟固有的基础材料短缺问题短期内不太可能得到纠正。现在这是一件紧急的事情。布鲁塞尔仍然无法与中国进行良好的沟通。相反,有些人提出这些不单独的指控。这是因为西方的傲慢。当前,美欧一些国家将中国视为“对西方霸权体系的挑战”。一些国家和一些欧洲政客正站在“跨大西洋联盟”的角度对中国进行煽动和施压。表面上看,美国和欧洲似乎联手遏制中国,但事实并非如此。华盛顿目前奉行的“美国优先”原则,只是为了利用欧洲,并没有真正考虑到欧盟的利益和诉求。如果欧盟一味跟着别人的接力棒遏制中国,不仅没有多大好处,欧盟还会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中美有一天达成共识、握手言和的局面。当前,欧洲经济社会复苏困难,危机重重。欧洲精英迫切需要正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采取类似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而不是继续保守,继续坚持自我所有权和偏见。从欧方在稀土问题上表现出的焦虑和无奈来看,确实反映出欧盟对华政策的矛盾和困境。欧盟不仅要遏制中国,还需要与中国合作。欧盟声称要给中国“去风险”,但离不开中国的稀土。出于维护西方霸权的逻辑思维,欧盟可能在大西洋彼岸有包含崛起的中国的战略共识,但在美国眼里,欧盟充其量只是一个战略共识。华盛顿的棋子。事实上,华盛顿不敢如此轻易谈论与中国的“衰落”,而深度介入中国经贸关系的欧洲也没有轻易谈论“断绝联系”。看看今天的欧洲,“美国优先”的贸易保护已经对欧洲的出口造成了损害。欧洲的地缘冲突、能源危机和供应链短缺正在严重影响欧洲经济的竞争力和复苏。面对内外困难,欧盟应聚焦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而不是把矛头指向中国,采取对华威胁施压的政策。这样做只会本末倒置,动摇中欧关系的基础,错失中欧合作的机遇。这值得人们深思:中国会给欧洲社会民生带来好处,还是能够转移社会矛盾和公众注意力?化?中国政府对欧外交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在欧洲稀土供应急需之际,建议欧洲政界人士三思而后行,理性处理欧中双边关系。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